一年一度的夏收结束了。在过去的一个半月时间里,三十余万台收割机犹如行军会战一般驰骋在我国广袤的田野上。“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样辛劳的夏收场景在农民记忆中越来越淡,留下的是如同节气般明晰的跨区机收。也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跨区机收始于何时。1986年5月,山西省太谷县五家堡村农民温廷玉联合村里的5户农民利用麦熟的时间差,从运城市沿途向北收割小麦。仅仅只是想多挣俩钱的他们却开启了我国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的先河。在那个贫乏的年代,个别农民惊奇地发现小麦收割机不仅只是替代劳动力的工具,而且成为可以致富增收的手段。这种农民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自发性行为,一般只在省内流动作业,各级政府部门少有参与。
1996年,农业部首次在河南省组织召开了“三夏”跨区机收小麦现场会,确定跨区机收是龙口夺粮的主要手段,正式揭开全国大规模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的序幕。当年有北方11个省2.3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小麦跨区机收。此后,“开上小麦收割机,跨区作业奔小康”开始成为农民的风尚,在农机部门精心组织下跨区机收的浪潮席卷全国,持续至今每年有30多万台收割机参与跨区作业,作物也从小麦拓展到水稻、玉米和其他大宗作物。
2004年,国家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这股浪潮掀得更高。从收获这一农业最紧要的环节开始,“农机共同利用”逐步拓展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耕整地、机播机插、秸秆还田、机械化植保、粮食烘干、加工储运等等,通过农机户和用机户之间进行作业价格的“协商谈判”,最后形成统一而较为稳定的作业价格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机作业服务市场”。
今年,我们迎来了跨区小麦机收的第三十个年头,在所谓“而立之年”,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契机。从机手角度来说,十多年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很大,各地大型收割机越来越多,跨区机收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个行业正在洗牌,小散户跨区作业机手很有可能会被淘汰。那些拥有先进农机的机手或者合作社将会越做越大。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的角色在悄悄发生转变,由事无巨细的组织安排转向服务平台建设,如今年所推行的覆盖全国的“农机直通车”让跨区作业市场信息更加透明对称,大大提升农机作业效率。
展望未来,跨区机收也许仍然存在,但活下来的作业主体,一定是那些配备“高大上”先机农机、具有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的组织,而他们也必将成为引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先锋部队”。